人才是城市发展第一资源,人口流向是城市活力和竞争力高低的风向标。
近日,市统计局发布2021年重庆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市常住人口为3212.43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连续多年保持人口增势,说明重庆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持续营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打造各类人才向往之地、集聚之地的成效正逐步展现。
如何看待重庆连续多年保持人口增长?人口流入有何特点?如何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就此,两江观察采访了重庆人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勇,重庆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家组成员、重庆校企融合协会会长黄子华博士。

▲4月22日,2022年“百万英才兴重庆”系列引才活动启动。(图源重庆英才网)
重庆吸引力
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才竞争,当前不少城市面临劳动力和人才供求的短缺,经济转型使得人才资源重要性凸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起,中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连续7年下降,在此背景下,更多人才和年轻劳动力就意味着城市发展的更多动力。人才不是城市发展的成本,而是资本,已经成为共识。
从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简称“七普”)的统计数据看,凡是比第六次人口普查(简称“六普”)大幅增长的城市,同时期GDP的走势明显强于其他地区。同样,从“六普”到“七普”,重庆的人口从2944万人增至3212万人,增加约30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首次超过70%,GDP则从1万亿元增至近2.8万亿元。
重庆为何能保持人口的连续增势?黄子华认为,重庆具有战略机遇优势、人才集聚优势、良好生态优势、产业发展优势。重庆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有着共建“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试点等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对人口的流入具有强大吸引力。 近年来重庆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出台重庆英才计划、举办重庆英才大会、健全“塔尖”“塔基”人才政策体系,推动全市人才事业发展持续向好,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年提升。2021年,全市共引进急需紧缺人才5.9万人,较2020年的2.5万余人增长了135.7%。 近年来,重庆致力于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宜居宜业宜游,房价合理、生活成本较低,美食美景、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城市美誉度不断提升,也对外来人口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

▲4月21日,重庆邮电大学春季双选会现场,毕业生正在了解招聘单位的情况。郑宇 摄/视觉重庆
“新市民”构成
黄子华分析,四种群体是重庆人口增长的“主力”。
●创业人员。重庆作为唯一入选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的西部城市,叠加了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多重政策利好,出台了多项营商环境政策,吸引了不少人才和企业到重庆落户、发展。
●高端人才。近年来,重庆持续推动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发展战略,以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企业总部、第三产业等吸引、聚集起大批高端人才。以仙桃大数据谷为例,短短几年已吸引了近万名高端人才,其中大部分都是外来人员。
● 制造业务工人员。重庆作为制造业大市,汽摩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优势产业吸引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最大。市人力社保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21年,制造业引进人才1.5万人,占总量的26%,在各行业中排名第一;全年回引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31.8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进入了制造业。
●高校毕业生。重庆多措并举,包括拓宽就业渠道等,让高校毕业生留在重庆。2021年,重庆高校毕业生共24.2万人,其中约67%留在了重庆,今年高校毕业生更是将达到31.2万人,成为重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市人力社保局统计数据可以作为佐证,以2021年为例,重庆共引进急需紧缺人才5.9万人,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从领域看,引才以企业为主,占总量的88.1%,且多数人才流向制造业。一、二、三产业分别引进人才464人、2.1万人和3.8万人。从区域看,引才以流入主城都市区为主占全市的95.5%。从层次看,两成为硕士博士学历人才。

▲西部(重庆)科学城人才服务专员进行上门服务。(重庆高新区供图)
打造“强磁场”
林勇认为,首先,人才数量与结构的调整升级,成为重庆加快建设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的“第一资源”。在现代经济体系下,许多制造企业的用工结构,已逐步由劳动密集型转为技能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这种用工结构的转变,提高了劳动效率。
同时,人才的引进和培育,能有效促进竞争,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输入“新血液”、注入新动能。从长期来看,科技型人才、理工类人才的大量流入将会加速推进重庆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当然,在全国范围内,制造业从业人员自2013年起就持续下降,这些年减少了1000万人以上。作为“制造大市”,重庆的情况要好一些,但人才缺口问题依然值得高度重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去年用工需求高达49万人,今年更是将扩大到55万人,但不少企业反映,用工缺口不小。
黄子华建议,要从返乡农民工群体中想办法,例如在沿海地区工作多年、具有较熟练技能的返乡农民工,拿来就能用、好用;要从大学生群体中想办法,例如高校的专业设置、对外地大学生的人才优惠政策等;要从职业教育中想办法,重庆的中等职业学校有12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同样数量多、质量高,均可以为重庆产业发展输送数十万计的技能人才。
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11月,重庆人才资源总量已突破565万人。目前,重庆正在开发“人才图谱”系统,精准动态掌握全市高端人才数据及需求,精准精细服务人才工作,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与人才链融合发展。吸引农民工回流方面,则在就业、培训、用工等方面发力。

▲1月15日,铜梁人社局组织开展“把老乡留在老家”活动。赵武强 摄/视觉重庆
对吸引各方面人才,林勇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继续高水平举办重庆英才大会。深入实施重庆英才计划,使其成为重庆的独特品牌,持续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
二是纵深推动各项改革,优化人才流动的环境与渠道,发挥用人主体的积极作用。可定期编制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进一步健全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推动人才、技术、市场有效对接和协同发展;健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社会人才双向和多向流动机制;鼓励企业与有关高校、职校合作;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三是突出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引领,继续推进“塔尖”“塔基”人才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育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要注重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开发、重大工程管理等方面的领军人才,围绕“四基”建设、智能制造、“互联网+制造”等领域,重点培养大批先进设计、数字化建模与仿真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
四是建设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着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提升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化水平,发挥企业引进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
对返乡就业创业的农民工,黄子华也提出建议,首先,有关部门应加大引企、稳企、惠企力度,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对农民工进行广泛的职业指导,避免盲目无序就业;大力开展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培养“智能+技能”型农民工。
同时,为了让农民工回来后留得住、有活干、有钱赚,还要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大力推进公租房保障制度,改善农民工居住问题;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保障,解决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可以预见,随着各项政策举措的落地落实,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重庆的城市吸引力将显著增强,打造成“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圈和人口汇聚的“强磁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