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重大项目“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战略研究”
项目启动会在重庆大学召开
2025年2月15日,中国工程院院地合作重大项目“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战略研究”项目启动会在重庆大学召开。重庆大学周绪红院士、南昌大学周创兵院士、重庆大学刘汉龙院士、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殷跃平院士、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韩列松副局长、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王立朝副院长、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杨庆山院长、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刘东升教授级高工、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付小林教授级高工、重庆市水利局三峡处赵刚处长、湖北省自然资源厅地质灾害应急中心江鸿彬教授级高工、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地勘处李少荣处长、重庆市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中心)马飞站长、重庆市水利局科技处任镜洁副处长、重庆大学工程科教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谭志雄教授等专家、领导出席会议。

会上,殷跃平院士代表项目组介绍了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研究的项目背景,强调了推进库区危岩地灾防治的重大战略意义;随后,项目组成员从课题层面分别进行了开题汇报。

项目以长江大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国家战略为导向,立足三峡库区复杂地质条件、生态敏感区定位及防灾减灾新要求,围绕库区危岩崩塌防治的紧迫性、生态保护修复的系统性以及防灾体系建设的前瞻性,拟系统梳理库区危岩带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及应急管理现状与薄弱环节。研究团队聚焦“危岩带成因机理-智能监测预警-生态化治理-韧性防护体系”全链条技术体系构建,重点突破危岩体稳定性动态评估、危岩崩塌降险、生态防护材料研发等关键技术,形成融合地质工程、智能感知、生态修复等多学科交叉的“发现-评估-治理”全生命周期治理模式。项目着力构建覆盖“政府主导-科技支撑-社会参与”的三维协同机制,形成具有三峡特色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标准与管理范式,为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与会专家认真听取报告,对项目组前期研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强化战略引领,以宏观政策建议为核心,结合实地调研与既有资料分析,依托AI等新兴技术进一步提升研究效率,注重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场景应用,融入分类管理及绿色低碳理念,确保经费合理规划;二是深化协同创新,加强跨区域治理协调,推动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修复与智能化监测等政策交叉融合,构建多学科协作机制,攻关危岩体稳定性动态评估、智能监测设备研发及生态防护材料等关键技术;三是突出实践导向,立足库区地质特征与防灾需求,聚焦战略性与可操作性研究,形成全生命周期治理模式;四是筑牢安全根基,强化灾害风险认知与安全责任意识,通过大数据、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灾害“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构建“科技赋能+韧性防护”的防灾体系;五是注重长效发展,统筹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推动形成标准化、可持续的库区危岩地灾防治范式。
本次启动会的顺利召开,为“三峡库区危岩地灾防治战略研究”项目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与会专家们的建设性意见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指导方向,也确保了项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会后,殷跃平院士、仉文岗教授、黄波林教授、李滨研究员、张枝华正高级工程师等项目组核心成员在重庆大学召开了项目研讨会,充分吸收与会专家的宝贵建议,进一步明确了项目的后续工作计划。